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项目库 >> 正文

中学优质教师资源库——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

作者:   编辑:王轩   审核:王璐    时间:2022-04-16 点击数:

第二章   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

第一节   荒漠化的防治

教学目标

1.理解荒漠化的过程,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

2.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

3.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,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,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。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、具体措施的论证,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,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。

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

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,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,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,人地协调是其关键,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。

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,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,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,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。

教学重点、难点

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,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。荒漠化的成因分析是本节的难点。

教材的处理

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,从图入手,推理分析。

在自然因素方面,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;在人为因素方面,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,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,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,采取正确的措施,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,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。

荒漠化的防治,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,因地制宜,改善生态环境。这部分是本节,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。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,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,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,实施科学的管理,以获得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。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:

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→土地荒漠化→制约社会、经济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→防治荒漠化→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

教学方法

1.图像分析法:分析图2.1揭示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环境特征;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,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、过度放牧、过度农垦、水资源利用不当、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;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、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;分析此类植物的根、叶的特点,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。

2.案例分析论证法: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,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、总结: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?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?

学法指导

1.  观察法:在阅读“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”时用此方法。

2.列表对比法: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、危害列表比较;

3.逻辑方法: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,采用此方法。

      位置、地形→气候(干旱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荒漠化

人为因素  

教学过程:

【导入:】结合数据说明世界及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

学生阅读本节序言找出荒漠化的定义、表现:

荒漠化概念:(1)产生地区:干旱、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

2)产生原因:气候变异、过度经济活动

(3)主要表现:耕地退化、草地退化、林地退化

(4)土地类型:土地沙漠化、石质荒漠化、次生盐渍化

【提问:】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为何如此严重?指出有其自然原因,也有其人为因素

一.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(自然因素):

【教师:】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知识点,一是西北干旱的原因,二是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。

1,【学生:】在地图上落实西北地区的范围

2.成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基本条件:气候干旱半干旱(利用地图:我国“干湿地区图“及”中国年降水量图“)

自然因素

     物质基础:地表物质沉积物多

      动力条件:风力作用

 【教师:】通过读图2.2、图2.3分析西北干旱的原因,从经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说明干旱、气候异常与荒漠化的关系。从多角度说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条件。

二.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:

【教师:】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首先是人口压力,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(过度樵采、过度放牧、过度开垦)。不同地区形成荒漠化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式是不同的,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要注意将图2.5与人类活动的三种行为进行对照,明确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中的地位。

【关于活动:】读“非洲撒哈拉地区荒漠化的自然、社会因素分析”。该活动由四个段落组成:①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,重点是位置及干旱的气候条件;②社会因素的转变带来的影响;③人口因素的加入带来的影响;农牧之争带来的影响;④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。

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。

三.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

【学生】阅读 “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”并分组讨论:

①图中河流分布的特点,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?

②古城和古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?

③古今道路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?

④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会是怎么样?

【学生交流发言:】①“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”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。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。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,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,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,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。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,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,因此“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”。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“人与自然的协调”。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,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,即潜在的、正在发展的、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,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。

   四.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

对于荒漠化的防治,可以概括为:一个重点、两条原则、三项内容

一个重点: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、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;

两条原则: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,治山、治水、治碱、治沙相结合;

三项内容:即核心内容:预防、扭转、恢复。

五.治理措施和经验

给学生展示材料——沙坡头的治沙“绝招”,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?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?

学生交流发言:具体有哪些措施(提示:可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)

1.合理利用水资源

2.  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

3.  调节农、林、牧用地之间的关系

4.  采取综合措施,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

5.  控制人口增长

在防治荒漠化的五大措施中,第三、第四项是比较复杂的。如何调节农、林、牧用地之间的关系,特别是“退耕还林”、“退耕还牧”,还有如何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,都是农民十分敏感的事情。

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出:因为它涉及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的必需,短期的经济损失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是不可避免的,因此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。在此之前,农民一时想不通是必然的,但我们要作好宣传和教育工作,明白“退耕还林”、“退耕还牧”的意义。

对于图2.15,阅读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:

①明确沙坡头的地理位置;

②分析沙坡头的地理环境状况;

③了解沙坡头成功治沙的主要经验及其重要意义。

  学生读图2.16,阅读后要求学生分析“活动1”

教师提示:该活动由三个步骤组成

荒漠化成因分析——防治措施的分析和理解——哪些措施和对策可以被借鉴

学生阅读图2.16,阅读后要求学生分析“活动2”

教师提示:研究前苏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的适应性,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。我国的西北地区可以借鉴这些措施。当然,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。

六、课堂小结:

通过本课的学习,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,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。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,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,达到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。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,努力学习,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
 

版权所有:十大现金买球大全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

地址:许昌市八一路88号 理科综合楼

邮编:461000 电话:0374-2968710